用一條微博凝聚起社會愛心,為家鄉(xiāng)留守兒童募集了大量衣服、書籍之后,西北師范大學大二學生田紀云初次真正感受到了微博的力量。
“效果出乎意料。”田紀云激動地說。去年冬天,這個來自甘肅省武山縣沿安鄉(xiāng)的農村大學生發(fā)出呼喊,希望愛心能溫暖山區(qū)孩子的冬天。破舊的校舍、單薄的冬衣、艱難的求學路……一張張刺痛人眼睛的照片迅速點燃了西北師大學子的愛心。
西北師大的社團最早行動起來,愛心迅速匯聚,來自28個省區(qū)市的愛心包裹紛紛寄來。載著愛心物資的車隊抵達偏遠的山區(qū)之后,受到了老鄉(xiāng)熱情的歡迎,轟動當地。
在西北師大,像田紀云一樣,投身微公益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一個個微公益項目從這里發(fā)端、醞釀、叫響,一個個普通大學生的名字因此登上報章。
新媒體助燃“公益之火”
一則失物招領的微博信息激發(fā)出雷鵬極大的熱情,他由此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開設專門的失物招領微博。
這個21歲的大學生發(fā)現,大學校園的電線桿、宣傳欄上,失物招領和尋物啟事總是占據大部分空間。雷鵬想:“能不能有一個集中、固定的平臺,既方便大家認領和尋找,又消滅了有礙觀瞻的‘牛皮癬’呢?”
他很自然地聯想到時下校園火爆的微博,利用課余時間,開通了“西北師大失物招領”微博,專門用于校園失物招領信息的發(fā)布。他堅持每天編寫招領狀態(tài),有的還附上照片。不久之后,這個失物招領微博開始火爆。截至目前,已經免費為老師、同學找回近百件丟失的物品。這就不難解釋一個普通大學生,擁有6100多微博粉絲的原因。
無獨有偶。文弱的蘭州女孩宋青因為一部《防扒反扒手冊》而被人熟知。因大一時兩次被盜的經歷,她做起了“微公益”,(文章由上海公關公司整理編輯),在微博上自編“反扒手冊”,教大學生如何防小偷。
在西北師大,不少微博達人成為人氣很旺的校園明星。“微力量,大愛心”拯救白血病患者行動,“溫暖水杯,愛心接力”,“快門三秒鐘”等一個個公益項目,借助新媒體,迅速成為校園焦點,甚至引發(fā)社會共鳴。
“一旦發(fā)現公益火苗,我們就去‘煽風點火’,助推微公益火苗形成燎原之勢,讓所有的公益夢成為現實。”西北師范大學“愛尚微公益”項目負責人白旺彩說。
為什么西北師大的“微公益”呈現出井噴之勢,漸成氣候?在西北師范大學團委書記李勇看來,“新媒體的介入,讓高校共青團慣性的工作思路受到了挑戰(zhàn)。作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共青團組織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方式、手段,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和青年需求。打造新媒體矩陣,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參與的、開放的互動溝通平臺,將鮮活的語言、時尚、藝術、情感元素巧妙植入共青團的工作之中,更好地吸引青年、贏得青年。”
離學生更近了
每天清晨一睜開眼睛,于鋒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刷微博。作為西北師大團委青年文化傳媒中心的一員,他負責編織校團委的官方“圍脖”。
“最基本的是要及時發(fā)布團委的活動信息,還要看看同學們都關注些什么。”于鋒說。
在校團委微博注冊之初,于鋒就領到一個“課題”——怎樣讓官方微博的面孔既年輕又具活力?經過兩年多的摸索,于峰打理微博已游刃有余:“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不能對學生的訴求視而不見,語言要萌一點,語氣要親切一點。”
時間久了,互動多了,同學們對團委的信任度自然逐步增加。不少學生遇到困難就會主動找團委微博尋求幫助。
這正是李勇的初衷。“每天至少用一小時來回復同學的各種問題,和同學之間的信任感,就是在這一條條回復中建立的。同樣,我們不少工作的靈感也是在這種輕松互動的氛圍中碰撞產生的。”李勇說。
“愛心天使西部助學會”社團負責人鄧興耀坦言,“夢之翼點亮未來城市邊緣兒童”關注計劃的成功,離不開學校的新媒體平臺。每次編完有關公益活動的微博時,他總是習慣性地@西北師范大學團委。他說:“與學校團委交流起來方便,我們也借助團委微博的影響力,得到了更多的社會支持。”
“團組織離學生更近了。”對此,李勇深有感觸:“通過新媒體,團委和廣大學生深度互動,共青團組織更加扁平化了,讓共青團工作從學生最直接、最緊迫、最現實的需求出發(fā)成為可能。”
助推共青團工作升級
3月29日,一場名為“青春放飛中國夢”的活動在西北師范大學中心廣場開展得如火如荼。還沒到下課時間,前來參與的同學已經把廣場圍得水泄不通。在現場,同學們通過寫夢想、曬夢想、與夢想墻留影等方式,延續(xù)著自己在網絡上對“中國夢·我的夢”的闡釋與理解。這次新穎的活動策劃就是校團委在微博上發(fā)布話題征集來的創(chuàng)意。
“我和身邊的同學每天都在關注校團委的微博和微信,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參與到校園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來。”參與活動的大三學生尹坤說。
“在新媒體的助力下,學校團委工作全面升級。”西北師范大學學生會秘書長楊慶說。他告訴記者,通過手機報平臺推送活動詳情與流程,借助官方微博開展微直播,實現校園活動的全方位傳播。新媒體和共青團工作的深度融合,還深刻改變了共青團傳統(tǒng)的組織動員方式。
西北師范大學濃郁的新媒體傳播氛圍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的熱情是怎樣被激發(fā)調動的?西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張生勇說,近年來,西北師范大學團委加強團屬宣傳輿論陣地改革,對“青春師大”共青團門戶網站、《大學時代》??M行全新改版,加強“青春師大校園手機報”、“西北師范大學團委官方微博”建設,對傳媒系統(tǒng)內容進行全方位立體整合。截至目前,已形成“門戶網站+移動終端手機報+微博即時傳播媒體+網絡電視頻道+校園刊物”的“五位一體”校園傳媒矩陣新格局。
“新媒體全面改變了傳統(tǒng)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方式、宣傳方式、動員方式和參與方式。全媒體校園傳媒矩陣的形成,使得校園活動從活動策劃、預告、開展、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全面覆蓋全體學生變?yōu)楝F實。”張生勇說。
不止這些。西北師范大學團委還繼續(xù)利用“師大青媒”微信公眾平臺、“木鐸青梅”手機客戶端發(fā)力,緊跟時代潮流,網聚青春學子。新學期,依托“青年文化傳媒中心”,校團委開始繼續(xù)探索從新媒體渠道搭建向傳媒產品供應方向的轉變,生產出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傳媒產品。《我的中國夢》、《與信仰對話、為青春導航》、《千語千尋——師大青年思想匯》等一系列微視頻在網絡上點擊量過萬,受到青年學子熱捧。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西北師范大學團委積極鼓勵基層團支部、社團團支部、宿舍團支部微博建設,現有100多個校園組織微博,微博活躍用戶1萬余個,“青春師大校園手機報”累計發(fā)送信息40萬余條,“西北師范大學團委新浪官方微博”粉絲人數增長10倍突破1萬人。
“共青團的事業(yè)是年輕人的事業(yè),要善于運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青年,善于運用年輕人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播黨的思想主張,把工作做到青年的心坎上,才能贏得青年信賴。團組織既要俯下身子,認真傾聽青年的訴求,解決青年遇到的實際困難,也要為青年搭建成長舞臺,讓每個學子都有出彩的機會。”西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基教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