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孝文帝巧妙遷都的史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后,經(jīng)過三代,到拓跋宏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當他繼位的時候,北魏社會各方面的矛盾都日趨尖銳。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和漢族間的隔閡,以便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位置偏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中原的洛陽(今河南洛陽)。
遷都問題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鮮卑貴族、官吏都反對遷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大舉南伐,不意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貴族、百官反對。孝文帝在退朝后,單獨留下拓跋澄,對;(也說明遷都的重要性,并告訴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領眾人遷都中原。士跋澄醒悟過來,反過來極力擁護孝文帝“南伐”遷都計劃。公元493年,孝文帝發(fā)兵30萬開始“南伐”。大軍到達洛陽后,孝文帝仍然“戎服執(zhí)鞭,御馬而出”,表示要繼續(xù)前進。群臣都跪在馬前叩頭,請求他不要再難進了。這時,孝文帝乘機說:“若不南鑾,即當遷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遷都的站在右邊。所有隨軍皇族、官吏都紛紛站到右邊,高呼萬歲。
孝文帝以“南伐”之計,巧妙的化解了遷都的阻力,,讓皇族、官吏心悅誠服的表示愿意遷都。倘若孝文帝以權(quán)威強硬遷都,勢必會引發(fā)一場禍亂,可見創(chuàng)新思維在公關中是多么的重要。
而歷史上著名毛遂自薦的故事亦有異曲同工之妙。長平之戰(zhàn)后,公元前258年秦軍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一面組織人員堅守,一面派人到各國求援。平原君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他被派到楚國去求救。在當時“諸侯畏秦”的局勢下,他知道楚王不會痛快地同意救趙。于是,打算在門客中選20名文武全才的人同去,倘勸說不成,就用武力相逼??商魜硖羧ィ贿x出19人,還差一個怎么也選不出。這時門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走到平原君的面前表示希望隨平原君一起前往。當聽到毛遂已經(jīng)在己門下三年時,便帶著譏諷的口吻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jīng)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于同意毛遂和其一道前往楚國。那另外19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和楚王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楚王害怕秦國,不肯出兵。在堂下等得不耐煩的毛遂,按著著劍,大步跨到堂上,從厲害角度據(jù)理陳述。毛遂的話擊中了楚王的要害,使他有所醒悟,最終同意與趙訂立盟約聯(lián)合抗秦。
從楚國回來以后,平原君感慨地說:“我自認為知人,這一次我卻差點失去毛先生。”毛遂不受當時禮儀所拘,勇于自薦,終使自己聲名鵲起,這要歸于毛遂敢于突破舊思維的精神和勇氣。試想,倘若他拘于禮教束縛,而只等平原君來發(fā)現(xiàn),他就不會有聯(lián)楚抗秦的功績了。
同樣以創(chuàng)新演繹完美公關的案例還有許多,在“拍案”環(huán)節(jié),就以近年來的三個國內(nèi)案例為例,看看它們是怎樣運用創(chuàng)新策略從而使活動取得巨大成功的。
|